做it不要看太多“知识”( 一时的思考)
今天在下班的路上刷知乎,看到一篇文章:知识付费这两年,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 - 知乎专栏,标题为“知识付费这两年,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”。虽说我在付费知识上只花了不到100块,看了她这篇文章之后,也让我想了些事情,更多的就是我工作相关的了(毕竟我是这样的热爱工作)。
近两年的各方面变化的节奏太快,以至于这样年轻的我,也会时不时的感觉跟不上了节奏。眼睛一闭一睁,一个新的概念就铺天盖地了。原来免费的开始要钱了,原来收费的开始共享了。这变化过程中一定是有人欢喜有人忧,面对付费知识如此,面对干燥无聊的技术概念也是如此。
随时打开手机的公众号,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闪亮的词,生怕不知道这文章有多牛逼。一开始我也会点开文章耐心读完,但过了一段时间,这些公众号的文章(包括朋友圈转载的)基本就被我封存了。并不是自己水平高到这些文章无法满足,而是太多的文章让人失望。虽然没花钱,但是每篇文章都是要花时间的啊。这样或许会错过有价值的段落,但为自己节省的时间,听听喜马拉雅的历史故事,更让我满足。
做it的,面临这样的形式,不敢放慢自己的脚步,想象一下哪天如果客户嘴里说出了一个词,我们不懂是什么意思,那是有多丢人。所以需要大量的阅读,而非常巧的是,真的有大量的内容可以读,不过在这丰富也又杂乱的内容中,真的有坑。
我有我的优先顺序
1.多读经典,少看公众号
此言一出,得罪了不少的组织。然而没办法,确实是这样想的能怎么办。
很多公众号都喜欢在标题上花功夫。曾经在父母朋友圈里流传着各种生活常识标题党,比如“震惊!!! 他**后居然**”、“有**的注意啦!!千万不要**”。这种标题党实在是太好筛选了,我们做it的一只眼睛就能排除掉这些生活窍门标题党。我们这些技术类的标题党,就低调有内涵的多,比如“解决**的必备几大体系”、“深度解读***” 等等。
对于公众号来说,阅读量就是一切,阅读量就是业绩,这些标题党的阅读量是上来了,但每一千个阅读的人,可能就有500个失望而关,这500个没有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,或许有250个就再也不相信这个公众号。我喜欢朴实的标题,我相信朴实的标题会带着朴实的文章,而朴实的文章不会忽悠我。
公众号的文章往往没有什么主题,很分散。读多了之后,除了拽出更多的名词概念拿出去忽悠人,其他没什么用处。
我比较推荐的是,首先读经典,系统的掌握一套技术,在此之后,才有辨认是否某某文章是否值得吸收的能力。自己心中形成一条思路的主干,再选择性的读一些内容,刺激思考、修补完善自己的思路,这样阅读才不浪费自己的时间。否则看什么都对,看什么都是知识,然而大多数文章并不能称之为知识,那只是作者一时的想法,这想法是错的也有可能。
这就是为什么要多读经典,经典之所以为经典,是有很多人验证过,一定是要比在网上随便写写多靠谱的多。
2.知识不要怕旧
做it的愿意追逐新知识,这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强行应用新知识,这就过分了。说句泄气的话,很多新的技术还真的不适合企业it来玩。它们属于it就是生产力的企业,比如互联网公司、软件公司等,这些企业需要新的技术以更加高效更加领先。但是企业it不需要趟这趟浑水,很多企业的it还处于支撑阶段,需要的是稳定是好用。
3.不要囤积知识要行动
这句话即是针对it知识的学习者,也是针对it岗位的知识应用者。在与很多客户交流的过程中,都会聊到自己在it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坑,也会有谈到,如果从新做会怎样做怎样做。但我觉得,有坑才是正常的,一直很顺利会更恐怖。不能为了怕坑而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用来学习、咨询。决定一件事要不要做(针对it可以换个说法,针对某个项目要不要上),不是依据是否可以避免所有问题,而是能否预估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,以及会有哪些方式来应对。
这一段并非要表达盲目行动,必要的了解和学习不可或缺,但是过度的咨询一定不如适当的咨询+行动。
地铁上看到一篇文章,自己也跟着想多了,针对我的文章也是一样,只是我一时的思考,不是知识。希望看到这些短文可以带来思考和刺激,而不是收获。
End.
作者:jiago(中国统计网特邀认证作者)
本文为中国统计网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及出处,并保留本文链接。
大数据培训、人工智能培训、Python培训、大数据培训机构、大数据培训班、数据分析培训、大数据可视化培训,就选光环大数据!光环大数据,聘请专业的大数据领域知名讲师,确保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教学水准。讲师团及时掌握时代潮流技术,将前沿技能融入教学中,确保学生所学知识顺应时代所需。通过深入浅出、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,指导学生更快的掌握技能知识,成就上万个高薪就业学子。 更多问题咨询,欢迎点击------>>>>在线客服!